
傳統的銀行資金流通是這樣。
我要把錢轉給小曹,不是只有我跟他兩個人A到B的關係,中間還會有一個財金資訊公司(以下簡稱金資)
我把錢匯出去,我方銀行會先聯絡金資中心,它們會跟小曹的銀行確認帳號戶名,核對沒有錯之後,錢才會滙到小曹的銀行,再由該銀行解款入帳。
這樣子的好處在於如果你有匯錯款項或是爭議的款項,你或對方都找得到來源(可追溯性跟可求償性),這是一種由傳統金融體系負擔的成本,自然就只能壓低兩邊存戶的收益。
如果存戶想要提高效益,那麼就只能從幾個地方下手:
- 解除或降低金資中心的角色與費用(交易平台)
- 解除或降低資產的安全性(存放平台)
- 放棄追索權(存放平台)
- 允許存放平台動用存戶資產去做放款或投資,包含槓桿操作。
監管或資金的傳遞過程當中其實都是一種成本,比如你存放在銀行的錢至少也有300萬的存款保障,這個保險費誰付?當然不是你存戶直接付。
再來,你到ATM去領錢,請問錢從銀行金庫經過保全,再到超商或是銀行的ATM,中間的保險保全等運送費用誰付?當然也不是你直接付。
難不成錢會自己跑到ATM裡面去嗎?
以上都是由銀行支付的,這算是間接負擔成本,也會再降低你資金能夠提高的效益。
如果你追求的是,不管人或資金面「找得到、追得到、賠得到」至少一種防線,那就要想,交換出去的是什麼。
對我來說,除了冷錢包以外,其他的平台基本上在沒有法規的情況下都是由「信任」所建立。
只是這種單方面空虛的信任,你願意交換多少成本去負擔呢?如果什麼都不願意負擔,自然也交換不了任何一層保障。記得:
「所有的東西都有代價,不管是虛擬還是真實的世界。」
所以,如果有朝一日即便可以去中性化,但是交易所給出的是相較於市場利率相對,或差不多的收益率,那麼在資金的移轉或保存上面有提高保障的可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