曾經有一種說法,認為台灣人普遍的房貸壓力並不是很重,理由是根據統計,有將近76%以上的房子並沒有房貸。

所以如果真的認真打房,傷害的絕對不是大多數的人,有將近八成的人是不受影響的。

不過這種說法其實是一種對統計數據的錯誤解讀。
根據最新資料,台灣目前大約有9,370,000間房子,與全台約9,340,000戶家庭數量相當,而持有房貸的人數大約只有2,200,000人。換句話說,確實有將近八成的房子沒有房貸壓力,乍看之下似乎顯示台灣人的房貸負擔很輕。

不過這樣的結論其實並不準確。
許多人可能因為經濟、收入、工作不穩定或家庭或其他因素,與父母、兄弟姐妹或其他家人同住,所以沒有購買房子或沒有辦法購買房子。

他們名下沒有房貸,所以也不會被計算在房貸壓力的統計分子或分母當中。

換言之,這些「無房貸」人並非因為已經還清貸款或財務自由,而是因為他們從一開始就沒有進入房地產市場。
所以,如果以「八成房子無房貸」來推論台灣人房貸壓力輕,忽略了那些沒有購屋、因而未被納入統計的人群,這樣的解讀其實過於簡化。
如果當政府真的打房下去,以20到65歲的人口比例大約是1550萬人,如果每戶大概2.5人,就有將近700萬戶,雖然房貸人數可能只有220萬人,若用戶數來算大約將近500萬戶會感同身受房貸的壓力。(以上數字皆為預估值,不太算精準。)
500萬/1610萬=有超過30 %的被實際影響到,如果再計入想買房而名下沒有房子的人,來感受一下房貸的壓力或房價上漲的壓力,那麼實際影響大約是43-50%左右的人。
畢竟,以台灣人的心態,有結婚的人最好是自己跟配偶各一間房子,如果有小孩那就再多一間到二間左右,畢竟能夠為小孩多留一點資產,也是絕大多數國人的心態。
所以如果只有名下一間房房子的話,那當然是遠遠不夠,所以還會是再期待能夠買第二、第三、第四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