昨日新聞:拜登將免除27.7萬筆學貸,總金額為74億美元。
在2022年拜登已經先行推出減免所有學貸借款人約1萬美元的政策,當時的計劃是年收入低於12.5萬美元的人為基本條件,最高可能可獲得約2萬美元,預計成本為4000億美元。此計劃遭受不少反對聲音,理由是當時國家債務已高,沒有理由在經濟無虞的時期針對小部份人做補貼,所幸後來也被聯邦法院所否決,
新聞的標題是為27.7萬人減計74億美元債務,而再稍早之前拜登政府已經針對430萬人先減計1530億的學貸,加上剛談的74億美元,大約佔所有學貸約9.5%~10%。
2023年AI技術突然橫空出世,把接近衰退的經濟從懸崖中拉了回來,從六月以後美股除了在11月底短暫修正以外幾乎沒有回頭,一路漲到2024年Q1;更連聯準會都不得不否認:低估了就業與經濟復甦。
所以,此時大補貼特定的學貸是否合理呢?對於美國債務不啻是雪上加霜。要知道美國債務在2024年4 月已達34.64兆美元,雖然1600億美元的減計似乎不大,但1. 公債利息預計將高達每年8000億美元,若能節省不無小補、2. 1600億美元對負擔的民眾來說意義也不大。
以美國學貸平均約6.3%利率來說,利息總支出約為100億美元,分攤給受惠約460萬人來說,約每人每年平均少支付2200美元利息支出,平均每月不到200美元的節省其實杯水車薪。既然影響不大又要推,是為了什麼呢?是經濟有問題嗎?
我們來看一下美國失業率約3.7-3.9%,消費者信心仍在站上80、物價也已降到3%以內(以PCE為準,2024年2月為2.45%),所有經濟數濟都大好,那就只剩下政治因素-2024年11月美國將有總統大選。
否則三大美國指數收復失土的現在,為何需要急推這種政策呢?
就算真實善意是為了照顧學貸民眾面臨通膨高漲的現在,當作小小補貼,那麼,車貸房貸民眾不可憐嗎?沒有物價壓力嗎?更何況這種補貼將不會變成消費,人們的消費習慣不會因此改善,對於企業商家來說也幾乎沒有助益。
雞肋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