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你的工作需要面對消費者,有沒有覺得明明你為客戶多著想了,卻仍然無法成交呢?那也許是某些地方,你的順序不對。
某日我去常去的某家麵店消費,他們有一小菜是一盤30元,兩盤50。我點了三盤,櫃檯問我要不要再加一盤可以折$10,我說:不用沒關係,我吃不下。
於是他又問:哪一道小菜是$30的?30元的會多一點。
說到這邊,我就起了疑惑。
一般人正常的思維就是一盤30、2盤$50,份量應該是一樣的,因為是店家主動折價吧。
因為吃不下,說真的有沒有折價對我來說沒差,但是那一句「30元的份量多一點」,我有感覺以前所點的兩盤小菜份量是不是就被打了折扣?
因為我個人就是要點同樣的份量,所以有沒有折扣,對我來說也不是那麼重要,畢竟也是小錢;只是如果要這樣子把份量也打個折扣,就並不是我的本意呀。
等了一會餐點送達,店家跟我說:「你剛剛點的豬頭皮我有多一點給你,是因為我們有一些小菜剩最後一份,但這一份比一份多,但又不能賣兩份,所以我加量送給你吃。」
搞了半天,其實也沒有所謂的兩份50就份量比較少,而是我多慮了。
明明是一份好事,結果開頭卻是個誤會。
吃個晚餐不會花什麼大錢,得罪了一個客人頂多全家不來吃,但是如果作為企業行銷或是大訂單業務,跑掉的業績損失可就很大;搞不好本來客戶還想介紹什麼客人,都就直接打消了念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