所有的政策沒有完美的。

禮拜天跟小朋友一起從北投到關渡騎腳踏車,讓我想起這個議題。

家裡只有小朋友的腳踏車,於是我到捷運站租了一台YouBike跟他一起前往,大約一個小時就到了。我停好車並還車,休息一下買些零食與飲料,看了看悠遊卡只被扣了$10元。

休息的時候,注意到在關渡宮前面原本還有兩家吆喝客人的腳踏車店,現在都關了,只剩下遠方離廟還有一段距離可能才有租車店。

休息完後再租一次騎回家,路程不變,悠遊卡顯示只扣了$20。這一段路來回我也不過就花了$30 。

還記得以前租腳踏車從關渡前往淡水再回來,少說也要150到$200左右,以每個小時來算,至少也要花100,在政策的補助之下,居然一趟只用了不到$30。

這也難怪租車店會關門大吉。

如果YouBike一天會有5個人像我這樣使用,一天不過$150 ,一輛Ubike腳踏車的成本大約6000,賣給政府營運大概+1到2倍,回收也是需要100到150天。

而這只是非常粗略的算法,

別忘了還有一些隱形成本。YouBike的設置有許多都是取消了原本汽車跟機車停車位,甚至犧牲的部分人行走道,這些都是沒有被計算出來的成本,只是是由全體市民共同承擔。

除了租車店以外,還有一個被犧牲的就是腳踏車店。當然好幾年前流行的單車熱已經消退,但是如果使用一台腳踏車的成本這麼低,反正也是由全體市民所的稅金所負擔,那麼我何必買一台腳踏車放在家裡呢?

所以腳踏車店一定會收,最後最佳解就是走向精品化,但店家的數量必會減少。沒有辦法像飲料店一樣越開越多家。這無疑是一種排擠效應。

以自然保護跟經濟發展為例,要顧到百分之百的自然保護,那麼當然就只會有極低的經濟活動、反之,如果大量推平草地破壞自然環境,就可以蓋更多的房子或工廠就可以帶來更大的繁榮與進步。

也就是說適當的破壞環境是被容許的,因為人類要在兩者之間取得平衡,才能讓繁衍最大化。

雖然Ubik政策是為了減少汽機車甚至公車搭乘的使用為目的,只是回過頭看,Ubike政策對於製造腳踏車的企業廠商影響雖然可能不大,但在經濟學的角度裡面,究竟是蓬勃發展的腳踏車與租車業比較好,還是由全體市民所負擔的公共腳踏車來達成減碳的政策目標,哪一種比較好呢?

5 1 vote
Article Rating
Subscribe
Notify of
guest

0 Comments
Oldest
Newest Most Voted
Inline Feedbacks
View all comments

Related Posts

0
Would love your thoughts, please comment.x
()
x