聯準會主席Powell發表了鴿派的言論,原本開盤三大指數大漲,沒多久大跌幾乎回到原點,最後尾盤再大漲上去。一天之內經歷了上衝下洗再上衝,真是刺激。那麼,聯準會主席的話早已經講完,理論上不會讓市場在一天內會有過於激動的行情,究竟是為何,我們不需要再回顧,但我們可以回來討論為什麼Powell會轉向寬鬆。
確認鴿派的立場理由有三:
A. 與疫情高峰期相比,物價已顯著下降:高物價引發的壓力和不公平感至今仍存在。透過升息,FED努力平衡總供給和需;過去12個月物價上升2.5%,暫停升息後的現在,FED非常有信心物價能回到2%目標(謎之音:什麼事都不做,過個五年八年物價也一定可以回到2%啊啊啊)
B. 就業市場不再過熱,呈現低失業率+高勞動參與率+不同族群間的就業差距也有顯著改善,也就是現在勞動供需已趨於正常化。
C. 工資的上升主要集中在低收入族群、名義工資的增長已趨緩。雖然失業率有上升,但主要源於勞動力市場的恢復,因此不太可能成為物價壓力的來源。
故,Powell認為政策調整的時機已到,方向明確,只是具體時機和步伐將取決於未來的數據、瞬息萬變的形勢和風險平衡。
小結:經濟任務要調整。
原本目標是在保持強勁勞動力市場的同時實現物價穩定,避免通貨緊縮引發失業率大幅上升,現在改為密切關注並避免經濟疲軟的風險。
————
其他值得留意的內容如下:
1. FED不會歡迎就業市場進一步降溫;
2. 經濟不能失速。
3. 傳統經濟理論的假設被挑戰。(這也是我很想確認的事情,而從Powell口中講出來。)
一直以來市場的標準是認為只要物價預期保持穩定,央行可以適當忽略暫時的物價上升,也就是如果「物價的預期固定在目標軌道上」,商品、勞動市場的平衡就無需擔心經濟疲軟。然而,西元2000年以後,這種長期物價穩定理論其實一直沒受到高通膨的考驗,所以才會導致這一次物價飆升的比較嚴重。
聯準會回顧2021年4月至9月,當時核心物價下降,但這種”暫時性”轉弱從10月開始受到重創,並在隨後確認通膨已偏離預期。
至於為什麼升息要這麼高這麼快,主因之一是2021年至2022年的勞動參與率仍偏低,導致通膨與失業率之間的自然定律被打破。這種定律是什麼呢?
一般認為物價下滑會導致失業率上升。
但這次為什麼沒有?
因為這一次主要是因為疫情導致的供需失衡,再加上戰爭,使得能源、商品價格壓力的消退比預期更持久。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,使得高利率政策雖然能夠讓物價下降,同時讓勞動力市場保持了相對強勁。
——以下為補充——
Powell特別提到兩千年以後的市場理論定律,其實都沒有受到高通膨的挑戰,特別是最近這幾年的多重因素交互效應。
所以是不是某種程度來說,
兩千年以後才進入市場的投資者,基本上會受到這段時期既定貨幣政策的既誤導?
甚至兩千年以後的政策制定者,是不是也是因為這樣的誤區而錨定政策方向?
如果兩者為是,那麼,歷史還是有其可深究的地方,畢竟有深厚的歷史內涵,才能夠在這種多重衝擊因子底下,起碼保持一定程度的清醒,更甚者還可以提前因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