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約從去年開始,就有零星報導美國非農業的就業數字可能存在造假, 到今年還是有出現,只是文章篇幅很少。美國非農真的造假嗎?

這類文章的內涵主要以非農中的「Birth Death Adjustment」(以下簡稱為BDa)為主要疑慮,例如認為2024年5月的就業27.2萬中,有23.1萬人來自於BDa。所謂的BDa是經濟學家以新企業設立的估算值,簡單舉例就是說,照以往五月會有100間中小企業成立,以依往平均新創就業100人,共為1萬人,而以往也會有20間公司倒閉清算,平均減少就業達2000人,兩者加減之後為8000人à這就是五月的應當就業數值之一。
故相當多言論認為這根本不是「真實調查對象所得到的真實數字」,是經濟學家虛擬憑空創造出來的。
有點難懂嗎?
我們腦中的情況是希望美國勞工部針對每間企業來調查就業數值。美國勞工部也這麼做了,但無法全部企業都發放問卷,量體太大,故用抽樣的方式來調查一部份企業再反推信賴度即可。但又由於企業對於問卷的回回答率不高(此為一部份原因),在權衡之下採取這樣的估算值。那這樣的估算值可信度高嗎?
我可不敢說不高。
畢竟經濟學家會大膽採用這種方式,都有其一套嚴謹的理論。也就是說要在原本的統計數值當中,採用這種估算值,一定是細究過的,並且會反推回去求證。如果是我勞者設定,我會先求得過往一定年限的企業成立與消滅的數字、再取得該成立與消滅的就業數字、可能再依當時景氣狀況/季節做調整,取得一串統計數字後,再反證回去看看誤差是否在可信賴區間。若信賴度超過95%,就可以採用了。
而且,美國的就業數字每月都會修正一次上個月的,也就是五月的數字公布後,六月會再回推五月的數字,看是要上修還是下修。勞者認為這樣已經算嚴謹了。總比世界強國直接蓋牌青年失業率來得更準確。
再者,雖然這樣的做法是「虛擬」的,以上述的數字中,5月的虛擬就業23.1萬人難道全都不可靠?都得扣除嗎?即便你認為現在景氣很差,只要不是衰退,社會上都會有新企業的設立與清算,所以一定會有就業,沒錯吧?既然如此,23.1萬就算是虛擬的,其中的6成或7成應該也是符合現實狀況的,對吧?
也就是說,再怎麼不信任這個數字23.1萬的新就業人數,也不能全數都認為造假,最少在經濟沒衰退的情況下,真實情況應該也有10-12萬人的就業。
當然,腦筋轉很快的人也許會問:那如果兼差呢?算得出來嗎?不算出來就會變成重複就業啊。
嗯,當然可以。這些一定都在經濟學家的模型當中。況且,真實的調查也會詢問目前為正職還是兼差。所以,造假,或說完全不信任這個數值,就比較過頭了些,Duck不必。
勞者我也認為美國就業是有一部份的謎。但這個謎應該不在BDa上,下次再來聊聊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