所有市場其實就圍繞兩個字:供需。供給不變下,需求的大幅上升將導致價格上升,反之亦然。前文提到了青年安心貸款,其本意是減輕青年人購房壓力,卻無形中提振了需求,導致房市交易量上升。

資料來源:台灣房屋

以上圖為例,本來台灣房市在2022年中即開始月下滑至2023年上半年,這個窘境因為八月的新青安方案直接旱地拔蔥般地回血。先假設台灣房市供給不變,試問,青貸是否造成需求上升呢?答案應該是沒錯吧?總不可能造成需求下降吧?

若需求上升又想壓制價格,那就只能供給順便上升,兩(供)害(給)相(同)權(增)之後,價格是有可能下降的,那就是供給幅度上升大於需求。

所以政府控制供給增加或需求減少的方式是:1. 囤房稅、2. 房地合一稅、3. 預售屋禁售令。

囤房稅:理論上沒錯,持有較多房屋的人可能會想要釋出,尚沒有買房或僅有一房的民眾對於購屋則會考慮再三,所以這是從稅的角度同時來控制供給與需求。只是,對於喜好固定收益的人,囤房是為了收租,稅金上升就轉嫁給房客,對其影響其實不大。不過由於同時調控供需,不算無功勞。

房地合一稅:此稅在2年內賣房最高會付出45%的稅金,未逾十年則降至30%,後續最低也有15%以上。此稅基本上不是控制供給而是抑制買房需求。不過,對於2020年之間買房的人根本無懼,一來因為房價低、二來付出之稅金可轉嫁購房者、三來順便提振當地市場行情,可惜了一個好政策。此政策對於買房自住者幾乎影響,但對買房後出租的包租公婆也無影響,不是嗎?當然,此政策仍打擊了小部份的投資客,相比囤房稅效力或許還大一些。

預售屋禁售令:最可惜的法條。此法其實建立在房地合一稅底下,其大意是在下單預售屋後轉售將面臨一定比例的稅金。你想等到完工後轉售也很慘,要重新計算房地合一稅,也就是如果預售五年後完工,交屋後需要等到再五年,也就是一共十年後交屋,才享有房地稅便宜的機會,將稅率籨45%降至35%。這再同上,這導致1. 買房出租者無影響、2. 無投資客購入,的確抑制需求,但直接導致供給籌碼鎖死在建商手中,買房者形同直接被建商綁架,這也難怪法案在討論時的2023年建商先假意喊此法令會重傷房市、建商恐有倒閉潮等等,法令通過了後一改態度,笑瞇瞇地說政府幫了大忙:因為投資客佇足,購房者只能跟建商買。投資客買房不一定必賺,自己槓桿程度沒算好還是可能賠本賣,不過當所有預售屋都在建商與代銷、包銷手中,自然是沒有賠本賣的可能。當供給只來於一處,需求無法轉移。

房地產,說穿了就是一種展現錢包實力–>國人固有的有房思維本就直接支撐需求,再者是台灣建地少、危老或老舊建築無完善退場機制、屋主持有成本低(房屋稅與土地稅實際以評定價值來計算,稅金除以房屋實際登錄價格,實際僅0.1~0.2%,與國外2%以上的稅率差別極大),若要真的打房,就是提高持有稅、評定現值拉高與房屋市價相符、或持有稅率一律以實際登錄計算,此舉將大幅降低需求且大幅釋出供給,房價下滑的機率極高。

不過,對任何政黨來說一定是會掉票,就算拚了命也不會通過,軍公教、議員、立委諸公家族或支持者亦多為包租公婆者,與增稅相比,國家認同感反而事小,增稅如同割肉弒親,哪個政黨願意自動入地獄呢?

再者,台灣民眾持有房地產比例超過八成,為了那兩成沒房地產的人去得罪八成有房者,邏輯不通順。更甚者弄不好,房價一旦跌過頭不可控,經濟可會直接冰凍通縮了……

0 0 votes
Article Rating
Subscribe
Notify of
guest

0 Comments
Oldest
Newest Most Voted
Inline Feedbacks
View all comments

Related Posts

0
Would love your thoughts, please comment.x
()
x